.jpg)
美联储不太可能宣布重大 政策 变化本周的焦点将是美联储为期两天的政策会议。
投资者将寻找美联储 决策者对 债券收益率、资产泡沫和通胀感到担忧的线索。
随着 疫苗接种工作的进展, 预计美联储还将发布新的经济增长 预期。
虽然对央行宣布重大政策变化的预期越来越低。
现在市场的 利率预测已经调整,预计美联储最早将在2022年底前 加息;这与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到 2023年底的目标 不一致。
到目前为止,美联储似乎并没有受到债券收益率上升的干扰,但它可能觉得是时候反击这些加息的押注了。
为什么我们预测低于市场的 美债收益率中枢? 上周美债收益率超预期 回落。
2020年12月-2021年 3月,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持续抬升,于3月31日达到1.74%的高点,其中尤以3月的升幅最快。
4月以来,美债收益率的升势缓和,在1.7%左右的水平震荡,上周,美债收益率超预期回落,单日出现快速下行, 4月15日,10Y美债收益率回落至1.56%,较前期高点已回落了18BP;4月16日,美债收益率 小幅反弹但仍收于1.59%。
而同期我们看到的是 美国强劲的基本面数据和疫苗推进进度乐观。
4月14日美联储发布的 褐皮书中对经济活动的描述从“小幅复苏”提升到“温和复苏”,褐皮书提到,美国的经济活动从2月底开始加速,到4月初时的步伐已经温和,消费者支出得到改善。
旅游业的报告更加乐观,物价上涨速度则略有加快,多数地区就业人数都有小幅至中等程度的增长;此外,3月数据显示美国零售销售超预期环比激增,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远低于预期且创13个月新低,4月美国密歇根消费者信心创 疫情流行以来新高;疫苗进展顺利,截至4月15日,美国民众已累计注射1.85亿支新冠疫苗,48%的成年人至少接种了一针疫苗。
对美联储将收缩 购债 计划感到担忧的投资者可能忽视了一件事:美联储已经 持有超过5万亿美元 国债,将成为未来几年一股主要 力量。
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(FOMC)4月会议纪要显示,如果经济持续改善,一些官员愿意讨论缩减购债的问题。
美国国债收益率 闻讯上涨。
但债券多头表示,美联储几乎已经成为这个 全球最大债券市场上不可分割的存在,这意味着美联储在停止购债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还将是至关重要的支撑力量。
为维持市场运转和压低 方方面面的市场利率,美联储大举买入债券,持有国债规模自2020年3月以来增长了一倍,并且接近占到流通中总额的四分之一,比在2008年 信贷危机后持有的比例还要高。
《21世纪》:中国应该如何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? 明明:刚才我们也提到央行的判断就是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。
那么在总体可控的背景之下,我们要怎么应对? 我觉得也要关注一些周期性的特征,实际上今年大家对于全球大宗商品比较担忧。
但是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去年,其实大宗商品的价格是很低的,油价甚至出现跌破成本线的情况,甚至有人在讨论会不会出现负的期货价格的可能性。
因此,我觉得第一点,应对输入性的通胀,一定要有周期性的思维。
比如,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比较低的时候,我们应该增加战略性的储备,从而对冲未来可能出现的大宗商品冲高的风险。
在去年的宏观环境之下,我们就应该尽量地增加国家的战略性储备。
如果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积累了比较多的储备,今年面对涨价我们就不慌,我们没有必要在价格高的时候再去增加购买。
第二点,从企业端来说,我觉得也要更加积极地运用一些风险规避的金融工具,如套期保值,一系列的期货、期权等工具去对冲价格上行的风险。
我觉得主要从这两方面去应对。
当然对于国内的宏观政策,我觉得总体还是应该保持以稳为主。
当前中、美两国不处于同一个经济周期 《21世纪》:近期,美国劳工部连续公布美国4月CPI和PPI,两者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增长,令市场通胀预期抬升。
从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, 美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情况? 明明:实际上,目前的美国处在的宏观经济周期跟中国是不一样的。
因为去年我们的疫情最先得到控制,所以去年中国也是全球最先复苏的经济体。
那么今年随着疫苗的推进,我们看到美国的疫情也已经得到初步控制,所以现在美国处在的经济阶段,更像是去年我们当时所处的阶段。
就是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之后,大家的需求明显 回升。
这个其实大家也可以很容易理解,因为疫情的扰动可能压制了很多人消费、休闲,那么等疫情得到控制,大家可能心情也比较高兴和激动,消费的冲动也比较强。
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拜登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。
比如,1月推出的1.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,通过直接支付给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。
那么老百姓拿到现金和支票之后,购买的意愿就变得更强。
所以,在这一系列的政策的推动下,美国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。
短期而言,美国的经济数据CPI和PPI显示实际上美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过热的苗头。
而且在未来几个月,这个苗头可能还会持续,因为四、五月以来,美国疫苗的推进速度比较快。
此外,美国政府也在逐步放松一些防疫措施,包括对于出行和消费的一些约束。
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进,可能美国经济,特别是消费领域和服务业,可能会迎来更加明显的回升。
《21世纪》:一些观点认为目前美国的通胀只是短期 现象,对此你怎么看? 明明:这种回升,特别是美国通胀的抬升,到底是一个短期现象,还是长期现象?当然,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众说纷纭,包括学界、政界、市场大家意见不一致。
从美联储的角度,美联储一直认为这种通胀只是一个短期暂时现象,特别是去年以来,美联储修改了 货币政策的制度,推出了通货膨胀平均制度。
过去美联储的通胀调控目标是2%,一旦超过2%,美联储 就会比较快地收紧货币政策,因为货币政策一旦收紧,那么通胀很快就会降温。
但是,现在美联储关注一个平均通胀目标值,即美联储可以容忍一段时间的通胀上行。
比如,在最近受到疫情修复、需求回升的影响,通胀出现了比较高的水平。
不过,如果美联储判断它只是一个暂时现象,美联储就不会迅速收紧货币政策,这样将令通胀持续的时间更长。
所以,这一点可能是货币政策和通胀的相互关系。
另外一方面,我们也要看到中长期的经济结构的问题。
从中长期来看,最关键的是整个宏观经济里的供需缺口。
就短期来说,疫情的修复产生刺激,比如拜登政府给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的政策,会提升通胀,但是中长期来看,关键是供给能力能不能快速地提升,甚至会不会回到过去10年产能过剩的情况,这一点我想大家可能还没有定论。
从我自己的观点来说,我可能相对偏悲观一点。
我觉得目前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可能会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。
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苹果的产业链,一些东南亚国家可能是比较主要的苹果一些零部件的代工工厂,那么现在受到疫情的冲击,可能未来要去选择新的、更加安全的生产场所。
这都是要花时间的。
更重要的一些原材料、产品,如芯片,可能解决起来就更加复杂。
我们还要注意这些年全球对于绿色经济、环保和 碳中和的关注。
碳中和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。
从中长期来看,主要是要靠能源革命和技术进步。
但短期来看,那么碳中和可能对于一些主要的能源生产,特别是化石类的能源生产,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。
因此,基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,同时又叠加了全球的绿色经济、环保、碳中和的政策诉求这二方面的因素,我觉得从短期来看,对于供给的扰动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
外汇网站大全
快来关注一下,外汇网站大全!
评论